• 杨柳
|
个人简介 杨柳,讲师,硕士生导师,交通规划与管理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低碳交通规划与管理,低碳交通行为,城市空间结构与建成环境,可持续城市与交通发展。近年来开展了中印快速发展中城市居民出行交通碳排放量的测算及敏感性分析的研究,阐释了城市形态、交通行为特征、交通碳排放量、空间分布特征的互馈影响关系,构建了个人/家庭交通碳排放模型、不同低碳交通政策的情景分析与趋势预测方法,量化了交通碳排放 |
|
发表时间:2022年09月18日 |
|
• 葛鹏飞
|
团队简介 本团队是“绿色金融与碳市场”研究团队,成员包括葛鹏飞副教授、师荣蓉副教授、杨柳博士。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绿色金融、碳市场、绿色交通与低碳化管理。团队主要从资本市场角度,研究碳中和问题。团队成员主要围绕绿色金融、绿色债券、绿色创新、绿色交通、绿色发展、智能化与数字化发展等选题展开深入研究。 个人简介 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SSCI、CSSCI期刊发表论文 |
|
发表时间:2022年09月18日 |
|
• 陶俊
|
个人简介 陶俊,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与管理系、碳中和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在福州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获得图书情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16年底入选西北大学仲英青年学者支持计划,兼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公共图书馆政策研究组委员。主要从事数字时代的信息资源管理变革、公共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政策以及基于环境、能源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转型理论研究,侧重运用Web知识组织和 |
|
发表时间:2022年09月18日 |
|
• 韩少真
|
团队简介 名称:低碳化管理 成员:经管院张洁副教授、韩少真副教授、城环院杨柳博士。 简介:围绕差异场景的低碳化管理,融合管理学、应用经济学、地理学等领域知识,基于人类、资源和环境相关的海量数据,运用控制、决策、协同、优化等理论,结合政策实验、人工智能和基于大数据的系统复杂性建模方法,综合分析交通、旅游、家庭消费等多元化场景下行业、企业低碳发展的系统路径,技术措施 |
|
发表时间:2022年09月18日 |
|
• 高原
|
团队简介 名称:低碳化管理 成员:经管院张洁副教授、韩少真副教授、城环院杨柳博士。 简介:围绕差异场景的低碳化管理,融合管理学、应用经济学、地理学等领域知识,基于人类、资源和环境相关的海量数据,运用控制、决策、协同、优化等理论,结合政策实验、人工智能和基于大数据的系统复杂性建模方法,综合分析交通、旅游、家庭消费等多元化场景下行业、企业低碳发展的系统路径,技术措施 |
|
发表时间:2022年09月18日 |
|
• 张明皓
|
团队简介 “双碳”政策法律与治理研究团队由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司林波教授、张明皓讲师和法学院王社坤教授、朱艳丽副教授组成。团队发挥跨学科专业优势,共同致力于国内外“双碳”战略分析与政策法律比较,以及“双碳”战略下跨域生态治理、气候治理与低碳国际合作政策与法律制度研究。重点关注和研究全球视野下中国以生态文明为指引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和驱动机制、研究在不同时空尺度上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的优化 |
|
发表时间:2022年09月18日 |
|
• 司林波
|
团队简介 “双碳”政策法律与治理研究团队由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司林波教授、张明皓博士和法学院王社坤教授、朱艳丽副教授组成。团队发挥跨学科专业优势,共同致力于国内外“双碳”战略分析与政策法律比较,以及“双碳”战略下跨域生态治理、气候治理与低碳国际合作政策与法律制度研究。重点关注和研究全球视野下中国以生态文明为指引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和驱动机制、研究在不同时空尺度上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的优化路径 |
|
发表时间:2022年09月18日 |
|
• 朱艳丽
|
团队简介 “双碳”政策法律与治理研究团队由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司林波教授、张明皓讲师和法学院王社坤教授、朱艳丽副教授组成。团队发挥跨学科专业优势,共同致力于国内外“双碳”战略分析与政策法律比较,以及“双碳”战略下跨域生态治理、气候治理与低碳国际合作政策与法律制度研究。重点关注和研究全球视野下中国以生态文明为指引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和驱动机制、研究在不同时空尺度上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的优化 |
|
发表时间:2022年09月18日 |
|
• 王社坤
|
团队简介 低碳化管理的法律保障研究团队由西北大学法学院王社坤教授、代水平副教授、朱艳丽副教授和经济管理学院王凤教授组成。团队发挥跨学科专业优势,共同致力于国内外低碳化管理相关的法律问题研究,着重运用法经济学的跨学科研究方法,重点围绕碳中和专项立法、碳交易相关法律问题、CCUS相关法律问题、生态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统筹协同相关法律问题等低碳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研究,以期为低碳管理法 |
|
发表时间:2022年09月18日 |
|
• 程永亮
|
团队简介 本团队主要从事电催化分解水制氢方面的研究工作,通过材料设计和可控制备,设计开发廉价、高效的电解水制氢催化剂,并借助必要的理论计算探究催化剂的活性增强机理,从而揭示其活性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团队现有副教授两名,在纳米材料制备、结构表征及电化学表征方面具有较好的研究积累,可实现对学生材料科学、催化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能力的培养。 个人简介 程永亮,副教授,硕士生 |
|
发表时间:2022年09月18日 |
|
• 刘肖杰
|
团队简介 本团队是纳米储能课题组,依靠材料工程和光学工程的学科交叉,与王刚副研究员合作,研究方向是构建新型复合材料结构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以及研究其生长过程调控、储钠性能与机制。该工作需要极强的合作性,尤其是都涉及微纳米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微观结构与电化学储能的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 个人简介 刘肖杰长期从事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主要涉及微纳米复合材料 |
|
发表时间:2022年09月18日 |
|
• 申烨华
|
团队简介 申烨华教授与马海霞教授组建“生物质储能碳材料”研究团队,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围绕生物质果壳开发了纳米纤维素、多孔碳材料,并用于超级电容器、柔性电极及氢能存储等领域。团队以拟培养具有材料化学和化学工程技术背景的专业型科研人才目标,将加强学生绿色碳教育,为未来技术攻坚和产业提质扩能储备人才力量。 个人简介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直从事资源化学、化学生物学与分析化学 |
|
发表时间:2022年09月18日 |
|
• 王惠
|
团队简介 新能源材料团队近十年来主要从事石墨烯微结构、性能和制备及其在太阳能光伏电池导电材料和锂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基础和产业化研究,是国内较早将石墨烯应用于光电功能材料的研究者之一,研究内容涉及新能源领域3个方向。团队成员3人(王惠、马生华和王贝贝),目前承担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项目6项。已完成科技部863重大、973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3项,省部级重点、重大等项目 |
|
发表时间:2022年09月18日 |
|
• 谢钢
|
个人简介 谢钢,男,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讲授普通化学及专利申请与撰写等课程,主编合编教材5部。研究方向涉及电化学,微量热学、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等方面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5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专项和西安市产业技术创新计划项目等10余教学科研项目,2019年荣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现任 |
|
发表时间:2022年09月18日 |
|
• 王玉琪
|
团队简介 绿色氢能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团队研究范围涉及化学、化工、材料、能源等学科交叉方向的研究和应用开发工作,重点涵盖绿色制氢、高效储运和多样用氢3 个领域。绿色制氢技术包括甲烷干重整和光电催化绿色制氢等;高效储运关键技术涉及固态化学储氢材料开发、新型储氢反应器设计优化等;多样用氢包括煤焦油加氢和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性能研发等。团队现有教师6人,博士后2人,博 |
|
发表时间:2022年09月1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