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    王凤
团队简介       团队以“碳中和政策体系研究”为名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团队成员包括王凤教授、马劲风教授、王聪副教授,是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地质系跨学科组建的研究团队。该团队在碳交易、碳评价、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碳中和政策机制等领域已经开展了合作研究。我们的研究宗旨是服务于国家“双碳”目标,以“碳封存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撑体系构建研究”为交叉研究的方向,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碳封存 技术障碍与创新;碳
发表时间:2022年09月18日

•    代水平
个人简介       西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1999年自2006年在西北大学法学院获得法学学士、硕士学位,2008年至2012年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南京大学法学院、台湾东吴大学法学院访学研修。自2006年留校任教以来,先后为本科生开设了《立法学》《国际私法学》《法律文书写作》《知识产权代理实务》《模拟庭审训练
发表时间:2022年09月18日

•    郭晓辉
团队简介       本团队主要从事电化学储能与电催化研究,团队主要成员有教师2人,其中教授一人,副教授1人,研究生8人,主要开展新型电化学储能材料,以及高效低成本电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 个人简介      郭晓辉,理学博士,教授, 博士生导师。1999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1999年7月-2002年5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物理化学电源研究所从事固体电池的设计工作,助理工程师
发表时间:2022年09月18日

•    刘萍
团队简介       “新能源光能的生物模拟转化与储氢新材料”学科交叉导师团队由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刘萍与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厍梦尧合作组成。团队拟模拟自然光,利用系统储氢设计构筑系列绿色、高效的且具有高稳定性的复合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与半导体材料,利用材料限域效应提升光吸收效率,实现光能的高效存储驱动及其驱动下的高附加值产品转化,实现光能绿色利用与无机材料、有机合成、化学生物工程的跨学科交叉研究
发表时间:2022年09月18日

•    田斌
团队简介       可再生能源制氢团队。本团由化工学院能源化工团队教师和城市环境学院教师构成,团队紧密围绕国家能源战略,以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为导向,研究与开发可再生能源高效制氢、电解水制氢、甲烷分解制氢、电解水制氢、煤气化制氢等,增强氢能产业链或供应链的稳定性、经济性和竞争力,探索氢能利用的商业化路径,拓展清洁低碳氢能的应用空间,培养“制氢与氢能利用”领域的专业技术
发表时间:2022年09月18日

•    夏正强
团队简介       MOF储能化学团队一直从事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储能应用研究,着力进行MOF材料制备、应用过程中结构与性能的有效关联,通过微量热学等手段探究MOF电极与电解液客体间的主客体作用、阐释储能机制,进而指导MOFs结构优化调控,建立MOF材料形貌-结构-性能的关联匹配,以获得高性能MOF基储能材料。近年来,团队以MOF材料组份可调及多孔晶态特性为研究抓手
发表时间:2022年09月18日

•    张星
团队简介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光伏发电领域潜力巨大的新兴技术,然而稳定性不足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以及产业化的重要因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团队由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张星副教授与陕西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向万春研究员组成,将围绕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提升这一方向,重点研究钙钛矿表面及界面化学组成和结构的调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的构建工艺,力争突破当前器件稳定性不足
发表时间:2022年09月18日

•    吴峰
团队简介       储能与新能源科研团队,团队现有两名教授,分别来自西北大学化工学院(吴峰教授)及城市与环境学院(李钢教授)。主要从事新能源、储能科学、能源系统优化、模拟与预测等科学研究。      1,开展新能源与储能科学方向研究,开展相变储能、化学储能研究。进一步根据能源化工行业的建筑采光、用电、采暖、降温等环节、分拣线机组效率提升、流程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实现生产环节系统分析与能效提升
发表时间:2022年09月18日

•    刘恩周
团队简介       太阳能光电催化产氢团队旨在培养太阳能光电催化产氢领域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包括相关体系设计、催化剂制备、性能测试及反应机理分析等,推动太阳能高效转化为氢能,助推构建新能源体系,助力双碳发展目标。团队由刘恩周、李剑利2名教授及3青年教师组成,团队富有创新思维,课题组实验条件满足光电催化产氢领域的研究需要,能为研究生学习提供优越环境。 个人简介      刘恩周,男,教授
发表时间:2022年09月18日

•    陈博
团队简介       可再生资源利用团队主要由2名副教授及10名硕士研究生组成。制浆造纸工业每年从植物中分离出5.0×108吨左右的木质素“黑液”,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团队致力于在温和条件下将木质素有机大分子经加氢解聚反应转化成高品位航空燃料,实现木质素的高值利用。 个人简介      2002年至2012年,先后就读于中国矿业最高学府—中国矿业大学(南、北校区),博士毕业论文入选2012
发表时间:2022年09月18日

•    马晓迅
个人简介       马晓迅(1957-),男,西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碳氢资源清洁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陕北能源先进化工利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洁净煤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陕北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等。长期致力于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利用、化工传质与分离、天然气化工、碳一化工、粉-粒流化床/喷动床、大气污染控制(烟气脱硫、脱硝)、化工过程优化和全生命周期
发表时间:2022年09月25日

•    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首届53名研...
9月22日,“携手创未来,迈向碳中和”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首届研究生新生“碳中和开学第一课”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举行。 陕西省副省长方光华通过视频向碳中和学院首届研究生新生寄语。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院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小曳研究员,日本地球环境产业技术研究机构CO₂封存研究组主席
发表时间:2022年09月28日

•    校党委书记王亚杰、校长郭立宏会见...
8月15日下午,我校党委书记王亚杰、校长郭立宏在西安与榆林市委书记张晓光一行见面会谈,双方就碳中和学院和CCUS设施集群建设进行了深入交流。榆林市市长张胜利,副市长徐刚,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常江出席,榆林市政府办、发改委、科技局、生态环境局、科创新城以及学校党(校)办、科技处、规划与学科处、国内处、碳中和学院等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谈。 王亚杰对张晓光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向榆林市委、市政府对于碳中和学院
发表时间:2022年08月16日

•    “杨钟健学术讲座”第一百九十八讲...
发表时间:2022年09月23日

•    “杨钟健学术讲座”第一百九十九讲...
发表时间:2022年09月23日

共有 542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7 页   当前第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