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切实提升学生专业实践与行业认知能力,我院统筹组织学生赴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陕西省节能中心、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北京绿色交易所有限公司、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合作单位开展实习实践。
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产业认知、基础扎实、多学科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统一安排专业实习,为学生搭建多路径、多层次的实习平台,是学院整合优质社会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衔接教育链与产业链的重要举措。学生通过深入一线,亲身参与政策制定、技术研发、市场交易和产业应用等环节,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更切实感受到绿色低碳发展的现实脉搏,进一步增强投身“双碳”事业的使命感和学习动力。
实习单位: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学院组织3名学生赴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发改委”)社会发展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以下简称“环资处”)及其下设单位省节能中心,开展为期三个月到半年的实习工作。同学们近距离接触了国家宏观政策的顶层设计与制定过程,进一步了解了能源经济调控与绿色低碳发展政策的落地实施路径。
23级绿色低碳发展与治理 张嘉豪:
在省发改委社会发展处实习期间,我深度参与了医疗卫生、养老托育等重大民生项目的审核申报与政策协调工作,协助推动国家宏观政策在地方的细化与落地,并直接参与重要规划与报告的起草。这段经历让我切实体会到社会治理的系统性、复杂性与艰巨性,认识到每一份政策文件、每一项审批决策背后,都关联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与民生福祉。我亲眼见证了政策如何从文本转化为养老、托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具体改善,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政府部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使命担当。作为一名即将步入社会的研究生,我愿将这份体会融入未来的工作,始终保持社会民生的深切关怀与务实行动。

23级绿色低碳发展与治理 白枢奇:
在省发改委环资处实习期间,我系统了解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运行机制,亲身参与了部分项目的调研与协调工作。最大的收获是将理论知识与国家战略实践相结合,深刻体会到顶层设计的前瞻性与系统性,以及政策落地所需的精准协调与务实精神。此次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分析能力,更增强了我对国家治理体系的理解与认同。
23级绿色低碳发展与治理 马昊明:
陕西省节能中心的三个月实习,令我受益匪浅。非常感谢学院给了我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使课堂上所学的绿色低碳发展与治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工作;更要感谢中心领导和专家的耐心带教,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照——让我快速适应工作的同时,也真正将理论落到实处,深刻理解了低碳工作的价值。
实习单位:
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
2024年,我院与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榆林创新院”)签订《研究生联合培养框架协议》,双方采取“双导师”联合培养模式,学生第一学年在学院进行理论学习,第二、三学年在榆林创新院进行实习实践。目前,我院5名“储能及氢能”方向的学生在榆林创新院进行为期2年的实习实训。

24级材料工程-储能及氢能 张效轩:
我目前在榆林创新院高效电解水制氢组联培。实习期间,在赵云研究员耐心指导下,我对电解水制氢理论研究更加清晰明了,还接触到国内首个兆瓦级 PEM 电解槽 CNAS 检测资质测试平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职业规划也更加明确。作为榆林人,我也更坚定了未来留在新能源领域,为家乡绿色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24级化学工程-储能及氢能王永乐:
不知不觉,来到榆林创新院联合培养已两个月。从初来乍到的新奇与探索,到如今逐渐熟悉实验室的节奏,我感到收获颇丰。在导师的耐心指导下,我的课题研究已经慢慢步入正轨,对研究方向的理解也日益加深。这里的学术氛围和研究条件让我受益匪浅。对接下来的学习生活我充满期待,希望能充分利用剩下的时间,做出更加有意义的成果。


实习单位:
北京绿色交易所有限公司
今年,我院与北京绿色交易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绿色交易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以学生实习为切入点开展合作。此前,我院6名学生赴北京绿色交易所全国自愿减排交易中心、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北京碳市场交易中心、绿色发展中心等多个核心部门开展暑期实习。

24级绿色低碳发展与治理 张梅:
经过一个多月的实践锻炼,我实现了从课堂理论学习向碳市场实际工作的有效衔接。在北京绿色交易所北京碳市场交易中心实习期间,我有机会全面参与到中心各项日常交易工作当中,更加充分的了解了从交易规则制定到交易市场运营的全过程逻辑。感谢部门领导和同事给予的专业指导,通过完成数据统计、资料搜集、公文撰写、课题研究等各项工作,我的专业能力实现了显著提升,对碳市场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思考能力愈发具备条理性和系统性,工作方法也更加贴合实际、注重实效。
24级绿色低碳发展与治理 王彬:
在全国自愿减排交易中心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暑期实习,让我第一次真正走进自愿碳市场的工作一线,接触到政策研究、文件编写等多方面的实际工作,收获颇丰。通过这段实习,我从书本知识走向了实践操作,更深刻地理解了自愿碳市场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作用。我学会了如何在有限时间内高效完成资料调研和文件撰写,锻炼了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未来投身绿色金融与低碳治理领域的信念。回顾这段实习经历,我心怀感激。感谢学院和北京绿色交易所全国自愿减排交易中心给予的机会和指导,这不仅是一段职业体验,更是我学习生涯中弥足珍贵的一课。

实习单位: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为应对全球光伏人才的巨大缺口,我院与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绿能”)共同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创建了西北大学“隆基班”,携手培养光伏专业领军人才。“隆基班”实行“双导师”制,学生第一学年在学院进行理论学习,第二、三学年在隆基绿能中央研究院进行实习实训。2024年,“隆基班”11名学生已顺利进入隆基绿能中央研究院开展为期2年的实习实训。

23级材料工程-储能及氢能李向阳:
在隆基绿能中央研究院的联合培养过程中,我切身感受到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的重要意义。参与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与工艺优化,不仅让我深入了解了湿化学刻蚀、镀膜、激光烧蚀等关键工序,也体会到从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量产所需的严谨与挑战。在跨部门协作中,我学会了高效沟通与团队协同,深刻认识到创新不仅依赖于技术突破,更需要系统化的工程验证与产业支持。这段经历让我开阔了视野,更锻炼了快速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的综合素质,为未来在新能源领域的深耕奠定了坚实基础。

23级化学工程-储能及氢能邹颖颖:
通过实习,可以全面的认识到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更能获得一些专业知识。在实习期间,我学会了如何关注每一个细节,避免因为自己粗心大意而出现错误。在实习中每一天的进步,都是自我提高的过程,都让我在实习中获得了更多的成就感。

23级材料工程-储能及氢能杨雨晨:
在隆基绿能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光伏最新技术的研发,学习了清洁能源行业的前沿动态,系统掌握了太阳能技术的核心原理与实操技能,跨部门协作经验让我学会了高效沟通与资源整合,更体验到团队协作对复杂项目推进的重要性。用“善用太阳光芒,创造绿能世界”的理念贯彻工作,这段经历不仅夯实了我的专业能力,更拓宽了职业视野,为推动绿色能源变革贡献力量。

此外,我院积极探索并提升学生国际化发展水平,与绿色低碳领域的跨国企业及国际组织合作,推荐学生进入Amcor等知名企业实习 。
23级绿色低碳发展与治理 汤玉洁:
非常感谢学院的培养与推荐,我本次实习企业是Amcor ,全球最大的消费品包装企业,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制造业企业。美国环保协会岗前会给入选成员进行企业低碳工作的相关培训,让我提前做好了工作准备。我的主要工作是从上游去PVC材质的技术创新与供应商选择,到同行企业成功案例收集与可持续发展法规汇总比对,再至终端认证服务与回收平台,完成医药软包装可持续发展路径的调研。虽然在实际设计方案时屡屡碰壁,但也因此更加理解绿色创新技术的不易,每个成功产品背后都是企业技术人员的不断尝试。

24级绿色低碳发展与治理 张思琪:
参与气候拓新者项目的10周实习中,我深入调研了绿色低碳技术,并为盛虹石化制定了多条清洁化转型路径。通过将理论知识与石化产业实际相结合,我切实体会到行业转型的复杂性与挑战性。这段经历让我跳出课本,看到企业真实存在的问题,也认识到低碳之路任重道远。未来,我将继续关注石化行业的转型实践,期待以自身所学助力更多企业走向绿色、可持续的发展。

“双碳” 领域涵盖能源、环境、经济、政策等多个交叉学科,仅靠课堂理论教学难以满足行业对人才的实践要求。学院通过与政府部门和行业标杆企业建立实习合作机制,搭建起“从课堂到产业、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帮助学生在工作场景中检验所学、提升能力,明确自身职业定位,为未来投身“双碳”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与“双碳”领域国内外重点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的战略合作,持续探索“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更广阔、更坚实的协同育人平台,为国家“双碳”事业输送更多专业扎实、能力突出的后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