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国家能源局:上半年全国绿证交易规模翻倍
7月31日,国家能源局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上半年全国能源形势、上半年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迎峰度夏电力保供等有关情况,同时发布了《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
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绿证交易价格逐步回归合理,上半年均价5元/个,6月达6.5元/个,较今年最低价增长4.4倍。上半年绿证交易规模同比增长1.18倍,核发绿证13.71亿个,其中分布式发电项目核发8927万个。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取得新进展,跨经营区常态化交易机制取得突破,区域电力市场建设迈上新台阶,省级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加速。截至6月底,全国电力市场经营主体数量同比增长23.8%。
来源:国家能源局
2.《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发布
7月3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从政策体系、装机规模、应用场景、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标准体系等方面,系统总结2024年国内外新型储能发展情况。二是从科学谋划发展、健全市场机制、加大技术攻关、促进作用发挥和巩固产业优势等方面提出2025年新型储能行业发展展望。三是系统梳理2021-2024年新型储能主要政策、技术创新和示范工程等大事记情况。
《报告》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发展政策的“四梁八柱”初步构建,新型储能产业稳步发展。截至2024年底,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装机规模已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全国新型储能平均储能时长2.3小时。新型储能技术路线“百花齐放”,涵盖全球工程应用的主要技术路线,调度运用水平稳步提高,有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来源:国家能源局
3.中办国办出台文件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保责任制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要健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权责一致、奖惩分明,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规定》明确了县级以上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生态环境部门和承担重要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的部门负责人职责。规定党政同责,要求管发展必须抓环保、管生产必须抓环保、管行业必须抓环保,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做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规定》强调,县级以上地方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对分管行业或者领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负领导责任。
来源:央视网
4.两部门出台并发布《关于完善省内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机制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7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完善省内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机制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价格〔2025〕101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旨在严格监管自然垄断的管道运输环节,推动上下游市场化改革,建立“管输高效透明、气源充分竞争、终端公平普惠”的产业生态。
《指导意见》关于定价机制改革有三大核心要点:一是实行统一定价模式,实现省内管道与跨省管道定价机制的衔接,使2023年建立的跨省管道“一区一价”模式得以向省内延伸。二是科学核价设定刚性参数;资产折旧年限统一设定为40年;设置最低负荷率不低于50%的要求。三是强化监管与动态调整机制,建立3年一周期的定期校核机制并严格成本监审。
《指导意见》提出三方面重点工作举措:一是压缩中间环节降低终端成本。二是优化投资与规划管理。三是规范市场秩序。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5.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碳排放评价纳入节能审查制度
为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管理,7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印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2025年第31号,以下简称《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办法》细化明确,“将碳排放评价有关要求纳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开展综合评价”等要求,进一步强化项目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管理工作导向,加强节能审查制度与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的有效衔接。
《办法》主要修订了三方面内容。一是将碳排放评价和煤炭消费管理要求纳入节能审查制度。本次修订将项目碳排放评价、煤炭消费控制和压减要求纳入节能审查范畴,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审查评价。二是建立节能审查权限动态调整机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对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实施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并细化审查流程等具体要求。三是完善节能审查事中事后管理有关规定。要求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加强对节能审查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明确项目发生重大变动、未落实节能审查意见等具体情形和处置方式,强化项目节能审查验收管理要求,完善法律责任相关规定。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6.中欧发表《中欧领导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
7月24日,在《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与中欧建交五十周年之际,中国与欧盟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重申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对全球治理的关键意义。
双方强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是国际气候合作的基本遵循,各方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考虑不同国情,全面、善意、有效地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认为中欧绿色伙伴关系是中欧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是中欧合作鲜明底色,双方在绿色转型领域有坚实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合作空间。双方同意共同发挥引领作用,在推进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同时推动全球公正转型。声明涵盖七大合作方向:全面落实气候协定目标;强化系统政策与务实行动;支持2025年COP30大会成功举办;加速全球可再生能源部署与绿色技术流动,确保发展中国家用得上、用得起绿色技术;加强气候适应行动;承诺在COP30前提交覆盖全经济范围、包含所有温室气体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NDCs);深化能源转型、碳市场等双边合作。
中欧这一联合声明将为紧张的清洁能源市场带来急需的推动力,并为其他国家进一步减少碳排放提供政治信心,为中欧未来的绿色合作指明了方向。
来源:外交部
7.国家能源局发布《2024年度中国电力市场发展报告》
7月17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24年度中国电力市场发展报告》(以下简称《发展报告》),系统梳理了2024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全景展现各地市场建设动态,提出2025年电力市场建设重点。
《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达33.49亿千瓦,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29亿千瓦。其中,风光新增发电装机3.58亿千瓦,累计达14.07亿千瓦,同比增长33.9%。2024年,我国电力市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绿电绿证交易规模大幅增长,绿色环境价值有效体现。绿证交易量实现翻两番。2024年全国完成绿证交易4.46亿个,同比增长364%。其中,绿证单独交易2.77亿个,绿色电力交易绿证1.69亿个。绿电交易总量大幅提升。2022年全国绿色电力交易电量为181亿千瓦时,2023年达697亿千瓦时。2024年,继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之后,蒙西电网获批复同意开展绿色电力交易,标志着绿色电力交易实现全覆盖。
《发展报告》从健全基础规则体系、推动跨经营区常态化交易、实现现货市场全覆盖、促进新能源全面入市、建立电力市场评价制度、完善电力市场监管体系等六个方面,提出了2025年电力市场建设重点。
来源:国家能源局
8.全国碳市场正式运行四周年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满四周年。回顾这一年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发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迎来关键一跃,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预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将达到3700家左右,覆盖排放量约80亿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也于今年启动交易,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正式签发。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1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约6.73亿吨,累计成交额超462亿元。
来源:央视网
9.三部门印发《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关于印发〈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的通知》(以下简称《目录》),涉及节能降碳产业、环境保护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绿色贸易、绿色消费等九大领域。根据通知,《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
《目录》与《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相比有以下变化:一是一级分类目录增加了绿色贸易和绿色消费。二是增加了与国民经济行业类别的映射。三是增加了对具有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减排贡献的项目的标注。四是七大绿色产业中涵盖的具体项目也有一定差异,加强国际接轨,删减了传统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相关内容。此外,在加强设备能效的定量化要求方面与2024年版《产业目录》保持了一致。
通知明确,各相关单位要以《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为基础,结合各自领域绿色发展目标任务和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情况,研究制定和落实相关配套支持政策,加强宣传引导,发挥好各类绿色金融工具对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支持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