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亮教授,生于1966年4月,1987年、1990年、1993年分别获得西北大学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2003年晋升教授职称,2005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8年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2010年当选为省级教学名师,2012年入选陕西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二级教授),2015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1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陕西省“三秦人才津贴”。是国家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学术带头人之一,教育部创新团队“能源盆地油气地质”团队主要学术骨干,主持的“油气地质与勘探”教学团队2013年入选省级教学团队。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2005年以来连续三届当选为油气运移学组副组长。陕西省石油学会理事。2005-2009年任全国地质工程硕士领域质量评估协作组副组长。
主讲“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本科生)、“油气运移”、“能源地质学”(硕士生)、“油气地质学前沿”(博士生)等多门主干课程,教学工作量饱满,教学效果良好。主持的“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2010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编的“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电子教材入选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先后承担了“地质学素材库-油气地质学素材子库建设”、“资源勘查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地质学人才基地学生科研能力训练项目”等多项国家、省部级教改项目(任务),发表教改论文5篇。
针对石油、天然气运移性明显,聚集地区复杂多变等难点问题,重点围绕流体动力、流体输导体系两大关键问题展开定量恢复和地质综合研究,以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为重点解剖对象,在油气运移与成藏、盆地流体动力学、油气地质学综合研究与资源评价等方面形成特色和优势。近期主要研究前陆盆地、致密砂岩、碳酸盐岩等领域的油气运聚成藏动力学,以及页岩气的评价方法和CO2的地质封存等内容。主持完成包括国家“973”项目二级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二级课题,以及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等高水平课题30余项,研究成果在国内学术界和产业部门产生了较大影响,在众多地区的油气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70余篇学术论文,在科学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
主要学术贡献为:
(1)以多种实测资料为约束,以盆地数值模拟技术为主线,形成了动态、定量恢复沉积盆地古流体动力的技术方法,发现流体动力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分隔性,在时间演化上存在多旋回性(阶段性),从而引起油气的多期次运移成藏。
(2)基于致密储层砂体沉积和成岩非均质性的研究,评价其流体输导能力和油气成藏机理,结合热演化与生烃潜力、成岩流体记录等信息,建立起相应的油气成藏模式。
(3)定量和直观地刻画了克拉通盆地在埋藏、抬升两大盆地演化阶段的流体动力和油气运移、成藏规律,提出深埋时有助于排烃,抬升时有助于二次运移和成藏后的改造。
(4)深入分析了西部前陆盆地流体动力场与构造应力场、瞬时流场的耦合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综合、动态刻画了油气运移的优势方向、有利聚集地区。
(5)综合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岩溶古地貌、储层特征和油气成藏机理,立足流体动力和输导条件,以储层有机质和流体所包含的成藏信息作为直接证据,探讨了天然气成藏过程。
(6)将油气运移和成藏理论成功拓展至碳封存和利用(CCUS)领域,创新开展了低孔低渗储层CO2地质封存的盖层封闭性、储-盖层指标对比、参数建模、运移和泄漏评价,形成的特色技术和方法已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科研和教学成果突出。完成的科研、教学成果分别获得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0年、2011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1年科技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发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成果奖、2001年、2007年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多项省、部级以上政府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