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两部门印发《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4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围绕煤电清洁降碳、安全可靠、高效调节、智能运行四个方面建立健全煤电技术指标体系。同时,在全面总结评估“三改联动”工作成效和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推动一批现役机组改造升级,力争全面提升新建机组指标水平,积极有序开展新一代煤电试点示范。
《实施方案》立足基本国情,前瞻性谋划新一代煤电战略布局,以新一代煤电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推动煤电行业开辟新赛道、开启新征程。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2.国家出台首个关于虚拟电厂的指导意见
4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因地制宜发展、提升建设运行管理水平等五方面重点任务,以实现到2027年、2030年,全国虚拟电厂调节能力分别达到2000万千瓦、5000万千瓦以上的发展目标。
《指导意见》明确了虚拟电厂发展的四方面原则。即坚持统一认识,明确虚拟电厂的定义和功能定位;坚持开放包容,健全支持虚拟电厂发展的政策和市场体系;坚持安全可靠,将虚拟电厂纳入电力安全管理体系并明确安全管理要求;坚持多元参与,鼓励民营企业等各类社会资本结合自身优势参与虚拟电厂投资、建设和运营。
《指导意见》提出,积极推动虚拟电厂因地制宜发展。省级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虚拟电厂发展方案,针对省级、地市级电力调节需要,培育不同特点的虚拟电厂主体,完善虚拟电厂发展体系。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3.农业强国规划出台,明确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
4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
规划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全面推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健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加强受污染耕地治理和安全利用。保护重要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加强农业生物安全管理。健全重要农业资源台账制度。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和海洋伏季休渔,推进黄河流域农业深度节水控水。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制度。推进生态综合补偿,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来源:农业农村部
4.中办、国办:健全促进绿色低碳转型的能源价格政策
4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发布《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在创新服务重点领域发展和安全的价格引导机制方面,《意见》明确提出,要健全促进绿色低碳转型的能源价格政策。建立健全天然气发电、储能等调节性资源价格机制,更好发挥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支撑作用。完善新能源就近交易价格政策,优化增量配电网价格机制。综合考虑能耗、环保水平等因素,完善工业重点领域阶梯电价制度。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主体,完善碳定价机制。探索有利于促进碳减排的价格支持政策。完善全国统一的绿色电力证书交易体系。建设绿色能源国际标准和认证机制。
来源:新华社
5.六部门联合印发《推动热泵行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4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推动热泵行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明确热泵推广应用的主要方向和重点任务,对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行动方案》从供给侧提升角度,对热泵产业提质升级提出了优化设计制造、提升制冷剂产品供给、提高运维专业化水平、加强先进技术研发等4方面工作要求。
值得关注的是,《行动方案》为热泵设计和制造提出了“小型化和易安装化”“新型低增温潜势制冷剂”“智能化运维管理”“多能互补应用”几个新要求,这些新技术新要求将推动热泵技术更好地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顺应全球温室气体减排需求,顺应数字化智能化大趋势,顺应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要求,代表了未来热泵产品质量的评价标准,代表了热泵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6.我国两项温室气体排放规范指南获批
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日,经国家认监委同意,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CNAS)向亚太认可合作组织提交了ISO 14064-1《组织层面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和ISO 14064-2《项目层面上对温室气体减排或清除增加的量化、监测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的多边互认协议扩项申请,现已获批准。通过推动实施ISO 14064系列标准,可以更有效地量化和管理温室气体排放,推动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减排行动。
据悉,ISO 14064系列标准是用于温室气体量化、监测、报告、验证和核查的国际标准,作为国际公认的温室气体管理工具,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组织层面和项目层面温室气体量化与报告的重要依据。两项规范及指南的获批标志着我国在温室气体管理领域的认可制度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加强与亚太地区其他经济体的合作,促进区域内温室气体管理经验的共享和技术交流,为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力。
国家认监委将充分运用认可、认证、检验检测等合格评定手段,帮助经营主体锻造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拓展合格评定国际互认范围,有效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展现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责任担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7.全国道路货运能耗和碳排放摸底排查启动
4月1日,交通运输部启动全国道路货运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强度摸底排查工作。本次摸底排查工作旨在准确掌握道路货运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底数,客观评价“十四五”期绿色低碳规划执行情况,科学制定“十五五”期绿色交通发展规划目标,实现由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
本次摸底排查是我国道路货运行业首次开展的碳排放底数摸排工作,涉及车主、货运企业和部省市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五级联动。通过摸底排查将获取丰富的运输及能源消费等信息,为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等提供支撑。
来源:交通运输部
8.国家能源局:推进完善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实施细则
近日,为规范绿证核发与管理相关工作,国家能源局研究起草了《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实施细则(试行)》(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根据此次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实施细则适用于我国境内生产的风电、太阳能发电、常规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发电、海洋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电量对应绿证的核发及相关管理工作。
征求意见稿明确,国家能源局对绿证核发、划转、核销实施统一管理。绿证核发由国家能源局资质中心统一组织,原则上以电网企业、电力交易机构推送数据为基础,与发电企业或项目业主提供数据相核对,主动向发电企业或项目业主核发绿证。
电网企业、电力交易机构按月推送当月新增可再生能源并网项目信息至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协助发电企业或项目业主完成建档立卡,并按相关要求及时提供绿证核发所需信息并采取措施保障信息准确性。
征求意见稿还提出,国家能源局资质中心依托国家绿证核发交易系统,按月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电量核发绿证。每1000千瓦时可再生能源电量核发1个绿证,不足核发1个绿证的当月电量结转至次月。
来源:国家能源局
9.陕西省15条举措进一步支持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
4月9日,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陕西省发展改革委、陕西省财政厅等六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推动陕西绿色低碳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推出8大领域15条具体举措,以“西咸新区国家试点”为核心引擎,构建全省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这是陕西省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的又一实质性行动,标志着陕西在气候金融创新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措施》有3个亮点:金融产品方面,首创碳减排挂钩贷款,企业减排绩效与融资成本直接挂钩,预计优质减排项目可获得LPR下浮50个基点的利率优惠;担保支持方面,2025年至2027年对气候项目实行1%的担保费率上限,较市场平均水平降低30%至50%;碳资产盘活方面,允许碳排放权和碳普惠积分“双质押”,首批试点企业已通过该模式获得超亿元融资。
《措施》实施差异化支持。陕北重点支持能源转型项目,关中聚焦产业升级和交通减排,陕南主推生态价值转化。省级相关部门将加快推进设立陕西绿色低碳发展基金,带动社会资本形成“1+3”的放大效应。
气候投融资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金融工具。西咸新区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气候投融资试点,通过“摸底—识别—讲解—对接—定制”全流程服务,已促成40个入库项目融资116.73亿元。
来源:陕西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