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中和周报十五期
1.中法发布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
3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法兰西共和国在<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之际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公布。在联合声明中,双方表示,一些国家从科学共识上倒退、从多边机构退出,这只会让我们进一步坚定决心并加强行动。
根据联合声明,双方重申加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坚定承诺,维护多边主义,坚定支持《巴黎协定》及其温控目标;重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作为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法律遵循和主渠道地位。
双方承诺:参考首次全球盘点的结果,全面完整有效地执行《巴黎协定》;在多边框架内为当今时代重大挑战提供合适的应对方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召开前加强协调,支持巴西作为主席国成功举办一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会;支持气候行动;推动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通过的关于气候资金新的集体量化目标的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根据《中法关于就生物多样性与海洋加强合作的联合声明:昆明-蒙特利尔到尼斯》,加强全球海洋保护。
来源:外交部
2.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
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召开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以下简称扩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根据《方案》部署安排,生态环境部将按照“边实施、边完善”的工作思路,分两个阶段稳妥有序推进相关工作,其中,2024—2026年度是启动实施阶段,2027年度以后是深化完善阶段。对于三个行业比较关心的配额分配问题,将继续采用基于碳排放强度控制的思路分配配额,其中,2024年度钢铁、水泥、铝冶炼企业获得的配额量等于经核查的实际排放量,2025和2026年度各行业配额整体盈亏平衡,将所有企业配额盈缺率控制在较小范围内。2027年以后,将研究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行业配额总量,并逐步适度收紧,推动三个行业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
此次碳市场扩容将提高市场参与度和交易活跃度,有助于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应对国际碳边境调节机制要求,提高产业绿色低碳竞争力;同时将催生新的产业机遇。随着碳市场的发展与完善,碳核查、碳监测、碳咨询、碳金融、碳资产等新兴领域将迎来快速发展;同时有利于吸引更多金融资本投向新纳入行业,为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来源:生态环境部
3.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4年)》
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4年)》(以下简称《年报》),公布全国移动源环境管理情况。《年报》显示,移动源已经成为大气污染排放的重要来源。2023年,全国移动源污染物排放总量为1924.6万吨。其中,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源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1389.6万吨、535.0万吨。非道路移动源中,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船舶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比较大,累计占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总量的近95%。
各地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统筹开展“车—油—路—企”行动,在提升新生产机动车污染防治水平、规范在用机动车排放检验、开展车用油品质量检查、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环保监管、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完善用车大户制度、建立完善移动源污染治理体系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督促指导各地提升移动源环境管理水平,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
来源:生态环境部
4.第二批27个国家碳达峰试点名单公布
3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名单的通知》发布。
随通知,共公布了16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长三角区域的27个碳达峰试点。
《通知》提出,有关地区发展改革委要高度重视、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各试点城市和园区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把碳达峰试点建设作为加紧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抓手,统筹谋划重点任务、研究推出改革举措、扎实推进重大项目。
《通知》明确,各试点城市和园区要按照《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及《碳达峰试点实施方案编制指南》部署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科学编制试点实施方案。有关地区发展改革部门要组织专业力量,对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给予指导和支持。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5.三部门联合印发《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管理办法》
3月21日,生态环境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印发了《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修订结合管理实践,在确保我国履行国际环境公约的情况下,进一步优化了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管理,以更好指导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管理,积极履行国际环境公约义务,展现大国担当。
此次修订取消了初次申请进出口配额的进出口单位应当提交前三年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业绩的要求,今后进出口单位可直接申请办理进出口消耗臭氧层物质许可审批业务;取消“提交材料不齐全的,国家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管理机构不予受理配额申请”的规定,如有提交材料不齐全的,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有关规定执行。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生态环境部将会同商务部、海关总署进一步提升部门监管能力,形成许可审批、发放许可证、通关验放之间的联动,持续做好对企业的指导和帮扶,共同做好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管理。同时将加强跨部门合作,防范和打击非法贸易,维护国际履约秩序,为推动全球履约作出中国贡献。
来源:生态环境部
6.五部门发文:钢铁等重点行业将设绿电消费硬指标
3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首次明确绿证市场阶段性发展目标,并从稳定市场供应、激发消费需求、完善交易机制、拓展应用场景、推动应用走出去等方面出发,全面激发绿色电力消费需求。
当前,我国绿证市场虽有发展,2024年全国核发绿证47.34亿个,交易规模实现翻两番,但也面临价格走低、环境价值被低估等问题。《意见》围绕构建强制与自愿消费结合的绿证消费机制,提出2027年和2030年建设目标,并从多方面制定17条措施。为激发绿证消费需求,《意见》明确建立强制与自愿结合的消费机制,对钢铁、有色等行业企业及数据中心等提出绿色电力消费比例目标要求。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7.第八次中英能源对话暨中英能源领域CCUS研讨会召开
3月18日,第八次中英能源对话边会暨中英能源领域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本次会议作为《中英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谅解备忘录》明确的重点合作领域活动,为双方交流合作搭建了关键平台。
中国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司长刘德顺、英国能源安全与净零部能源基础设施司司长阿什利∙伊贝特、英国天然气和电力市场监管办公室首席执行官乔纳森∙布雷尔利均强调了深化CCUS合作对两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性。与会嘉宾围绕CCUS政策标准互鉴、技术创新协同及产业化合作等议题深入交流。此次会议在多方面的相互了解,为后续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合作奠定了基础。
来源:国家能源局
8.我国首个系统性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制度文件发布
3月17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通用实施规则(试行)》
(以下简称《通用实施规则》)和中国产品碳足迹标识,这是我国首个系统性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文件。该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构建全国统一的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工作取得关键突破。
本次发布的《通用实施规则》是开展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活动的重要技术文件,该文件明确了认证的适用范围、认证模式、认证流程、标识样式及管理要求等关键内容,对于规范开展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产品碳足迹标识主体采用绿色调,通过“脚印”图案巧妙展现碳足迹概念,以数字格式清晰呈现产品碳足迹量化结果,使消费者能够直观、便捷地从中获取产品的碳排放信息。
建立实施统一的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制度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意义重大。通过对产品碳足迹的严格核算与认证,能够有力引导企业强化节能减排意识,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显著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从而为我国产业绿色升级注入强大动力。
来源:国家认监委
9.世界气象组织发布《2024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
3月19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题为《2024年全球气候状况》(State of the Global Climate 2024)的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达到新高度,部分后果在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内不可逆转。报告记录了温室气体浓度、温度、海洋热含量等指标变化,并强调了极端天气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冲击。
根据报告,2024年多项气候指标创下记录。报告确认,2024 年可能是第一个比前工业时代高出 1.5°C 的日历年,全球平均近地表温度比 1850-1900 年的平均值高出了 1.55 ± 0.13 °C。报告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过去80万年来的最高水平。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三年冰川质量损失均发生在过去三年。自有卫星测量以来,海平面上升的速率已翻了一番。
来源: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