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第六次中新气候变化部长级对话在京召开
8月29日,第六次中新气候变化部长级对话在京召开。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与新西兰气候变化部部长西蒙·沃兹就气候领域双边合作、各自国内气候政策、气候多边进程等议题开展深入对话交流。
本次对话旨在进一步落实中新两国领导人共识、深化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务实合作。黄润秋表示,4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气候和公正转型领导人视频峰会上发表重要致辞,发出了坚守多边主义、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公正转型、强化务实行动的强有力政治信号。6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京会见新西兰总理拉克森时指出,要挖掘科技创新、应对气候变化、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潜力。中新两国总理就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绿色发展等领域沟通协调达成共识。双方更新续签了两国政府间的《气候变化合作安排》,开启了合作共赢新篇章。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国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定不移落实“双碳”目标,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适应气候变化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黄润秋表示,希望中新继续加强对话合作,共同落实好《气候变化合作安排》,推动双方产业界绿色低碳合作,营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期待与包括新方在内的各方一道,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推动落实资金支持,促进国际合作,携手推进气候治理多边进程。
沃兹分享了新西兰在气候变化领域的最新行动进展,赞赏中国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产品为推动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作出的重要贡献。他表示,两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合作成果丰硕,愿与中方进一步加强对话交流,深化气候领域务实合作。
双方同意落实好中新两国领导人共识,加强在碳市场、适应气候变化、气候投融资、农业甲烷减排、可再生能源发展等领域交流合作,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贝伦大会取得成功,为气候领域多边进程注入确定性和前进动力
来源:生态环境部
2.我国首套电碳算协同运营系统上线试运行
8月28日,我国首套电碳算协同运营系统上线试运行,实现电力、算力与碳排放的实时联动和优化调度,将助力数据中心节能降碳、降本增效。
这套电碳算协同运营系统实现“电网、算网、通信网”三网融合。当西部地区出现更便宜电价时,系统会自动将3D渲染、大模型训练等计算任务调度至西部的算力节点;当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充裕时,系统则会集中使用绿色电力支撑计算任务。
南方电网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到2030年,中国算力能耗一年达到4800亿度电,碳排放超过2亿吨。如果算力用电综合成本降低1毛钱,每年可为算力产业节约480亿元,为广大终端用户提供更普惠的算力。如果每提升1%的绿电使用,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200万吨,相当于种植1.1亿棵树。
来源:央视网
3.生态环境部印发《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行动方案》
8月27日,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明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定不移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坚持系统观念,以资源循环利用、减排技术创新、协同控制为手段,加快形成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管理体系,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有效控制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
《方案》提出,要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控制政策,显著提高减排技术创新能力和排放管理能力,有效提高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和回收利用水平,推动己二酸行业、硝酸行业、己内酰胺行业单位产品氧化亚氮排放量持续下降。
《方案》提出了六项重点任务。一是推动氧化亚氮减排。二是完善氧化亚氮控排配套政策。三是加强技术创新。四是强化工业领域氧化亚氮协同管控。五是加强工业领域氧化亚氮监测、报告和核查体系建设。六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来源:生态环境部
4.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立场相近发展中国家”研讨班在华举办
2025年8月25日至29日,由生态环境部与“第三世界网络”共同主办的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立场相近发展中国家”(LMDC)研讨班在重庆市召开。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出席会议并致辞。
会议指出,《巴黎协定》达成十年来,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但当前全球气候治理面临新形势、新挑战,发展中国家应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贝伦大会(COP30)排除干扰,高举多边主义旗帜,坚定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目标原则,发出气候行动集体努力不会停滞、绿色低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多边主义不可动摇的积极政治信号,为《巴黎协定》下一个十年提高和落实气候雄心清除障碍。LMDC是发展中国家阵营中坚力量,也是全球绿色低碳发展重要贡献者,将发出全球南方国家求公平、重落实、促合作的强有力声音,推动COP30取得成功。
LMDC于2012年成立,是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中的重要发展中国家集团。“第三世界网络”系气候多边进程中代表发展中国家的重要非政府智库,承担LMDC秘书处工作。
来源:生态环境部
5.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8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作为中办、国办首次针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布的文件,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作出了全面部署。
根据《意见》,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意见》明确,到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平衡市场供需,增强市场稳定性和流动性。合理确定用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配额清缴的比例。
《意见》提出,稳慎推进金融机构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政策制度。以全国碳市场为主体建立完善碳定价机制。同时,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逐步引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交易。
来源:新华社
6.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
8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社会工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部署进一步规范光伏产业竞争秩序工作。
会议要求,光伏产业各方要深刻认识规范竞争秩序对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共同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产业调控。强化光伏产业项目投资管理,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二是遏制低价无序竞争。健全价格监测和产品定价机制,打击低于成本价销售、虚假营销等违法违规行为。三是规范产品质量。打击降低质量管控、虚标产品功率、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四是支持行业自律。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倡导公平竞争、有序发展,强化技术创新引领,严守质量安全底线,切实维护行业良好发展环境。
来源:工信部
7.生态环境部发布第三批CCER方法学征求意见稿
8月15日,生态环境部就《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纯农林生物质并网发电、热电联产》、《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海上油田伴生气回收利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陆上气田试气放喷气回收利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陆上油田低气量伴生气回收利用》4项方法学公开征求意见。至此,CCER重启后的新版方法学数量已有十个。
这批方法学聚焦生物质能源利用和油气领域甲烷回收利用,涵盖纯农林生物质并网发电、热电联产,以及海上油田伴生气、陆上气田试气放喷气、陆上油田低气量伴生气的回收利用。与前两批方法学相比,第三批方法学更加突出了“以减排促利用”的政策导向。一是消纳农业秸秆、林业剩余物等废弃物,减少露天焚烧导致的PM2.5污染与碳排放。二是履行国际承诺,促进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减排。三是注重减排行业的额外性,改进纯农林生物质发电、供热高投入低产出行业的收益率,加大行业的减排积极性。
此次第三批方法学的推出,体现了国家对“难减排”领域的关注,如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和油气行业甲烷逸散控制。这将推动相关行业减排降碳,为行业注入新活力,同时影响全国碳市场的供需平衡和价格走势。
来源:生态环境部
8.中国代表团出席塑料污染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续会
8月5至15日,塑料污染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续会(INC-5.2)在瑞士日内瓦召开。来自183个成员国和400多个观察员组织的2600余名代表参会。会议期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安德森主持召开部长级圆桌会。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
本次会议作为塑料污染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的延续,目标是通过谈判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塑料污染国际文书。经过11天艰苦磋商,最终未能达成一致,大会主席宣布休会。
中方深入参与所有议题谈判磋商,就关键议题主动提出搭桥方案,积极发挥影响力、引导力,努力弥合分歧,受到各方积极评价。中方出席部长级圆桌会,分享中国在塑料使用源头减量、废塑料收运处置和回收利用、水域塑料垃圾清理等领域塑料污染治理经验做法,强调塑料污染是复杂且紧急的全球性环境挑战,呼吁各方本着相互尊重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理性务实的态度,秉持多边主义,努力探索推进全球塑料污染治理切实可行、循序渐进的有效途径。
会议期间,中方分别与大会主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欧盟环境委员、法国生态转型部部长、德国环境部国务秘书、丹麦环境部部长、挪威气候和环境部部长、哈萨克斯坦总统顾问、索马里环境和气候变化部部长等举行了双边会谈。
来源:生态环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