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习近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视频致辞,宣布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
当地时间9月24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视频致辞。
习近平指出,今年是《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也是提交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的重要节点,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关键阶段。一要坚定信心。绿色低碳转型是时代潮流。尽管个别国家逆流而动,但国际社会应当把握正确方向,坚持信心不动摇、行动不停止、力度不减弱,推动制定和实施国家自主贡献,为全球气候治理合作注入更多正能量。二要担当尽责。坚持公平公正,充分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通过全球绿色转型缩小而不是扩大南北差距。各国应当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应当落实率先减排义务,给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资金和技术支持。三要深化合作。加强绿色技术和产业国际协作,努力弥补绿色产能缺口,确保优质绿色产品在全球自由流通,让绿色发展真正惠及世界每个地方。
习近平宣布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习近平强调,这是中国对照《巴黎协定》要求、体现最大努力制定的目标。完成这一目标,需要中国自身付出艰苦努力,也需要有利和开放的国际环境。中国有决心、有信心兑现承诺。各方应积极行动起来,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来源:中国政府网
2.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
9月24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部共同主办的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在上海举行。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发布《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对扩容后的全国碳市场进行了最新披露。
《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系统总结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最新建设进展,全方位展示了市场建设运行成效,展望了全国碳市场未来发展方向,是继2024年《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之后,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碳市场最新进展情况报告。
据介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后,新增重点排放单位超过1300家,增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30亿吨,覆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提高至60%以上,实现了从过去的三个“单一”向三个“多元”转变,即由管控单一行业转变为多行业兼容;由管控单一能源活动排放转变为兼顾能源活动与工业过程排放;由管控单一的二氧化碳转变为管控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等多种温室气体。
来源:生态环境部
3.五部门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
9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2025—2026年,钢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经济效益企稳回升,市场供需更趋平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有效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绿色低碳、数字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的总目标。
《方案》部署了5个方面工作举措。一是加强行业管理。通过联动实施产能减量置换、产量调控和实施钢铁行业分级分类管理,进一步管住增量、优化存量,倒逼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支持优势企业发展,促进行业供需平衡、优胜劣汰。二是强化产业科技创新。通过增强高端产品供给能力,着力补齐短板弱项;推进大宗产品质量升级和稳定原燃料供给,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三是扩大有效投资。通过加快工艺设备更新改造、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改造,推进主体设备大型化改造,先进电炉、特种冶炼等高端装备应用,长流程转型短流程,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先进绿色、低碳工艺应用,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四是拓展市场需求。扩大钢结构在建筑、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应用,激发释放消费潜力。五是深化开放合作。稳住外贸市场,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来源:工信部
4.生态环境部召开2025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议
9月21日,生态环境部在北京召开2025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议。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指出,“十四五”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加强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迈出新的坚实步伐。推动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重点行业污染减排持续深化;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不断显现;提升交通运输清洁化水平,移动源污染治理扎实推进;健全制度机制和预案,污染天气应急应对更加高效;夯实大气治理基础支撑,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水平大幅提升,各项工作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和成效。
黄润秋强调,“十五五”时期是美丽中国建设承上启下、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关键时期,要认真总结“十四五”经验做法,科学谋划“十五五”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坚持“一条主线”,即以PM2.5浓度持续下降为主线,大力推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减排,协同控制臭氧污染。推动“两个深入”,即深入推进结构转型、深入实施污染治理,做到“三个提升”,即提升法规标准引领、提升政策机制效力,提升监测执法能力。
来源:生态环境部
5.生态环境部出席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9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成效。黄润秋介绍,在蓝天保卫战方面,因地制宜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改造,累计完成散煤治理4100万户;“十四五”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聚焦重点区域开展攻坚行动,2024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细颗粒物(PM2.5)浓度分别比2020年下降了18%、10%和20%。
在碧水保卫战方面,开展排污口的“查、测、溯、治”,共查出入河排污口36万余个、入海排污口6.3万余个,七大流域和重点海湾整治完成率分别达到90%和93.3%;全国3000多条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过90%。
在净土保卫战方面,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基本完成13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溯源,累计完成10万余个行政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以上。在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方面,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部署开展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专项整治,组织实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动,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介绍,截至2025年9月18日,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7.14亿吨,累计成交额489.61亿元,真正实现“稳起步、稳运行”。与此同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同步启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30余项制度规范落地,多层级、较完备的碳市场法规体系初步形成。李高表示,这不仅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靓丽名片’,更成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
来源:生态环境部
6.国家能源局发布《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指引》
9月17日,为进一步提高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编制质量,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规范性,推动资源集约化规模化开发,促进煤炭高质量发展,国家能源局发布了《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指引》(以下简称《指引》)。
《指引》对照《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关于矿区规划编制的条款要求,细化拓展了框架内容和具体情形,突出规划指导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全文共分总则、矿区概况、开发必要性、矿区范围及井田划分、开发方案等十五章、四十九条,主要包括强化规划指导性、突出规划科学性、规划编制规范性三个方面。
此外,《指引》对煤炭洗选加工方案、矿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案、外部建设条件、矿区总平面布置及辅助设施、安全生产、劳动定员和建设总投资等内容进行了细化完善,进一步落实了《规定》的各项要求。
来源:国家能源局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审议通过
近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国家公园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国家公园法共7章63条,包括总则、布局和设立、保护和管理、参与和共享、保障和监督、法律责任、附则。这是我国首部关于国家公园的专门立法,标志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入了法治化、规范化新阶段,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国家公园法确立了国家公园设立制度,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明确了国务院国家公园主管部门、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及地方政府职责,强化跨区域协同,明确了各方面的职责和权利,有助于形成合力加强保护和管理。
国家公园法对生态修复予以系统规定,实现重大制度创新。理念上,从“单一保护”转向“系统修复”,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联动;方式上,尊重生态系统的特性和自然规律,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管理上,惩罚“行为”与修复“生态”并重。
国家公园法坚持环境、资源、生态的一体化保护,探索自然保护和资源利用新模式,拓展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同时,注重保护原有居民的合法权益,充分考虑其改善生产生活的合理需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
来源:中国人大网